
深度分析美国7月30日铜关税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【SMM分析】
【SMM分析】总体来看,7月30日的政策转折并非一个孤立事件,而是特朗普政府“制造业回流”战略下的阶段性布局。其带来的短期价差剧烈波动、套利机会迅速终结和全球流向调整,是对市场预期机制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一次校准。而更值得关注的,是其在未来数年对铜产业链布局、区域竞争格局及政策博弈所埋下的深远影响。
2025年7月30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,将自8月1日起对半成品铜材征收50%的进口关税,但对铜精矿、粗铜、精炼铜等上游原料产品给予豁免。这一决定令市场大为震惊,瞬间改写了此前基于全面征税预期所建立的交易逻辑。当日,美国铜期货在COMEX市场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跌幅,暴跌超18%。此前,基于“全面征税”的预期,COMEX铜主力合约较LME 3M铜价差一度超过28%,引发大量市场套利行为,自2025年2月至7月期间,全球贸易巨头将铜源源不断的电解铜运往美国抢占窗口。这一政策转向不仅令市场剧烈波动,也对未来铜贸易流向、区域间价差、生产布局以及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埋下了诸多变数。
从短期来看,此次政策调整对LME与COMEX价差造成了直接冲击。此前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所有进口精炼铜都将被加征关税,COMEX铜持续拉涨。然而,关税豁免的公布导致套利逻辑崩塌,价差急剧收敛。考虑到美国当前可支配的显性库存约25万吨,据SMM了解包含非注册仓单、埋没库存等另有35万吨的隐性库存,合计约60万吨左右,基本能够覆盖短期内本土电解铜消费需求。不排除在短期内COMEX-LME铜价差有转为负值的可能性。但即便价差倒挂,是否形成可持续的反向套利空间仍值得观察,概率偏低。
随着套利驱动的终结,从亚洲地区“搬铜”至美国的操作将戛然而止。此前在途运输中的电解铜,由于失去关税套利空间,可能重新评估去向。从成本和现实操作角度出发,考虑转口费用与现货贴水等因素,大多数货源仍极有可能最终流入美国市场交至COMEX或LME在美国的仓库。同时,受套利逻辑驱动而非真实需求导致的短期流入已结束,意味着后续电解铜的流向将重新回归价格驱动与供需基本面逻辑。
对于中国市场而言,保税区电解铜市场将率先感受到影响。在美国吸收亚洲电解铜能力消退后,中国离岸市场上的电解铜溢价水平也将逐步回归,摆脱此前异常升水的状态,重新回到以LME/SHFE比价、进口窗口和国内供需为基础的定价逻辑上。目前国内市场正处于电解铜显性库存较低的阶段,SHFE近月合约一度呈现BACK结构。如果LME市场继续维持甚至加深Contango结构,则存在近月进口窗口再度打开的可能性,带动离岸电解铜溢价上涨。但该趋势是否出现,仍需观察国内冶炼厂在低TC下的电解铜产量表现,若后者维持高位,则进口窗口将难以真正打开。
从中长期来看,美国此轮对半成品铜材加征高额关税,显然意在扶持本土制造业与下游加工环节的投资与扩张。墨西哥和加拿大作为美国铜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将首当其冲,其铜加工业利润空间面临被压缩甚至转移的风险。与此同时,为实现制造业回流,美国有望在本土加速构建从精炼铜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供应链,这一进程将显著抬升对精炼铜原料的进口需求。当前美国年均电解铜消费量约为170至180万吨,其中年进口量约为90万吨,铜材进口1年约60-70万吨。根据市场测算,若制造业产能扩张持续推进,该数字将在未来数年内提升至230至250万吨水平,增量可达约60万吨。
面对如此增长的原料缺口,美国势必加强与南美、非洲及东南亚地区的铜资源合作。其中,智利和秘鲁作为全球主要精炼铜出口国,其对美出口比例有望持续提升;非洲部分产能以及印尼的新建项目也可能部分转向美国市场。这一贸易重构过程中,美国本土电解铜升水将随着当前库存去化持续抬升,加工材加工费也有望同步上涨,并最终向终端市场传导,推升用铜企业成本。在当前美国处于能源转型与电气化升级的关键期之际,这一成本传导过程无疑将对部分用铜需求形成抑制。不过,随着美国冶炼厂投资落地并释放产能,电解铜价格结构及供应压力有望逐步回归平衡。届时,铜价升水、加工费与终端价格之间的关系也将趋于理性,形成新一轮的价格发现体系。
此轮关税闹剧背后,是全球铜贸易格局的重新划分趋势。以美国为核心的“美洲铜资源供应圈”与以中国为中心的“亚太消费与转口中心”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成型,全球市场由以往的单向流通转向区域化、内循环特征加强的格局。在此背景下,非洲与印尼等地的铜资源争夺将愈演愈烈,成为资源博弈的新焦点。同时,也不排除在美国电解铜产能建设完成之后,出于保护内需或抑制进口竞争的目的,美国再次对精炼铜进口加征关税的可能性,令全球市场长期存在政策不确定性风险。
总体来看,7月30日的政策转折并非一个孤立事件,而是特朗普政府“制造业回流”战略下的阶段性布局。其带来的短期价差剧烈波动、套利机会迅速终结和全球流向调整,是对市场预期机制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一次校准。而更值得关注的,是其在未来数年对铜产业链布局、区域竞争格局及政策博弈所埋下的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