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迎国庆专题回顾:中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的前世今生【SMM分析】
【SMM分析:迎国庆专题回顾:中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的前世今生】中国电解铝行业自1953年起步以来,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,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。这一过程中,产能天花板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、产业政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互动。中国电解铝行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...
SMM 2025年9月30日讯:
中国电解铝行业自1953年起步以来,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,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。这一过程中,产能天花板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、产业政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复杂互动。中国电解铝行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:
1、起步阶段(1953-2001年):新中国在苏联援助下重建抚顺铝厂,奠定了中国电解铝工业基础。到2001年,中国电解铝年产量达到342万吨,成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国。
2、早期野蛮生长(2002-2012 年):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,电解铝需求激增。2002 年取消电解铝出口关税,叠加国际氧化铝价格下跌,刺激产能快速扩张;同时,国内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长带动铝消费。2003 年国务院首次发文遏制产能过剩,但政策执行力度有限,行业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。2002 年国内电解铝产量仅 440 万吨,到 2010 年跃升至 1780 万吨,年均增速接近 20%。在此期间,2004 年出口退税率从 15% 降至 8%,2005 年加征 5% 关税,抑制出口导向型产能扩张,同时,国内铝土矿供应不足,进口依赖度超 50%,吨铝成本上升。2007 年中国电解铝占全球产量比例突破 30%,但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波动剧烈,企业利润空间收窄,2008年电解铝行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,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,全年关停产能超百万吨。整体来看,贯穿整个早期阶段存在的严重问题包括:高耗能(吨铝电耗约 1.4 万度)、高污染(氟化物排放占全球 30%)、产能过剩(2009 年产能利用率不足 75%)。2011年后出现粗放式扩产,导致全行业亏损(2012-2016年),产能利用率不足80%。
3、供给侧改革划定红线(2013-2017 年):建成产能从 3032 万吨增至 4164 万吨,年产量从 2495 万吨增至 3630 万吨,增速常年在 10% 附近。2013 年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》,首次提出电解铝产能总量控制。2017 年四部委联合开展专项行动,清理违法违规产能近 3200 万吨,并明确电解铝产能天花板在 4550 万吨附近。这一政策通过 “等量置换” 机制(新建 1 吨产能需淘汰 1 吨旧产能),彻底遏制了无序扩张。该政策正式确立 4550 万吨产能红线,淘汰违法产能近 600 万吨,同时严控新增产能。同年,绿色转型开始起步,云南依托水电资源开启产能置换,2018 年水电铝占比突破 20%。
4、绿色转型深化约束(2018 年至今):建成产能从 4212 万吨增至 4550 万吨附近,年产量从 3609 万吨增至 4312 万吨(截至2024年底),产能利用率逐步抬升至90%以上。伴随着碳达峰的深入,国内电解铝产能天花板更加稳固。2024 年《电解铝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》要求,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,新建和改扩建电解铝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,新建和改扩建氧化铝项目能效须达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。到2025年底,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%以上,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%以上。到2025年底,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%,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5%以上。2025 年《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进一步提出,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30%以上,清洁能源使用比例30%以上,新增赤泥的资源综合利用率15%以上。新置换电解铝项目应符合铝液交流电耗不高于13000千瓦时/吨、环保绩效A级等要求,鼓励采用500kA及以上电解槽,鼓励电解铝产能向清洁能源富集、具有环境和能源容量地区转移,加强低碳冶炼等颠覆性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。
未来长期来看,中国电解铝产能将在政策约束、能源转型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,呈现 “总量严控、结构优化、质量跃升” 的核心趋势。
1、产能总量刚性约束,存量优化成为主旋律。未来预计 2025-2030 年产能年均增速不足 0.5%,产量增长主要依赖现有产能的技术改造和绿电适配性提升。山东、河南等传统煤电铝大省产能逐步向云南、内蒙古等绿电富集区转移。
2、绿电替代加速,能源结构根本性转型。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下,电解铝行业正经历从 “煤电依赖” 向 “绿电主导” 的革命性转变:2025 年电解铝行业绿电消费比例被强制要求达 25% 以上,2027 年目标提升至 30%。云南、四川等水电基地通过 “铝电联营” 模式,绿电占比已超 80%;内蒙古、新疆则依托风光大基地建设,探索 “风光储 + 铝” 一体化路径。
3、再生铝替代提速,循环经济体系成型。随着 “城市矿产” 项目推进,预计 2030 年回收率将超 70%,形成 “废铝回收 - 熔炼 - 深加工” 闭环,预计2027 年再生铝产量目标达 1500 万吨以上。
4、技术迭代深化,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。技术创新将推动电解铝行业从 “高耗能” 向 “高技术” 蜕变,400kA 及以上大型预焙电解槽占比已超 90%,600kA + 超大型电解槽实现规模化应用,单槽产能提升 30%,占地面积减少 20%。
5、国际竞争加剧,全球供应链话语权增强。中国电解铝行业正从 “规模扩张” 转向 “价值输出”,中铝、魏桥等企业在几内亚、印尼等地投资铝土矿和电解铝项目,构建 “海外资源 - 国内加工 - 全球销售” 链条。
6、政策组合拳发力,行业生态持续优化。政策调控将贯穿电解铝行业转型全过程,严控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能,鼓励跨区域置换。
中国电解铝行业的长期转型,本质是能源结构、生产方式、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。通过绿电替代、再生利用、技术突破和全球布局,行业将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,为全球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提供 “中国方案”,最终实现从 “铝业大国” 向 “铝业强国” 的历史性跨越。
中国电解铝产能转型绝非 “行业内部的小调整”,而是服务国家双碳目标、保障能源资源安全、支撑制造业升级、参与全球治理的 “多维度战略举措”。其本质是将一个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为 “低碳、高效、高附加值” 的现代化产业,既为中国工业转型探路,也为全球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“中国样本”,最终实现 “行业升级” 与 “国家战略” 的同频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