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镨钕原料持续走强,终端企业态度如何?(上)【SMM分析】(磁材+电机)
SMM 最新行情(7 月 30 日): 镨钕氧化物主流成交价:531,500 元/吨(较前日上涨11,000 元),镨钕金属主流成交价:645,000元/吨(较前日上涨20,000 元),除镨钕氧化物与金属外,单一镨氧化物、单一钕氧化物、金属镨及金属钕均呈现出超过 10,000元/吨的显著涨幅。 在之前的讨论中,我们剖析了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—— 基本面改善叠加市场情绪升温。今天,我们将视角转向产业链末端,聚焦那些“埋单”的终端用户:面对这波凌厉的涨势,他们作何反应?承压几何?需要说明的是,终端应用领域广泛,本文基于核心样本观察,如有疏漏欢迎指正交流。该篇文章内容较多,因此拆成上下两个部分,文末会放相关链接
SMM 最新行情(7 月 30 日):
镨钕氧化物主流成交价:531,500 元/吨(较前日上涨11,000 元),镨钕金属主流成交价:645,000元/吨(较前日上涨20,000 元)
除镨钕氧化物与金属外,单一镨氧化物、单一钕氧化物、金属镨及金属钕均呈现出超过 10,000元/吨的显著涨幅。
在之前的讨论中,我们剖析了本轮价格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—— 基本面改善叠加市场情绪升温。今天,我们将视角转向产业链末端,聚焦那些“埋单”的终端用户:面对这波凌厉的涨势,他们作何反应?承压几何?需要说明的是,终端应用领域广泛,本文基于核心样本观察,如有疏漏欢迎指正交流。
理解终端,必然绕不开磁材与电机这两大核心传导环节,我们逐一拆解:
磁材厂:压力与策略并存
行情回顾
2025 年对磁材行业而言堪称 “过山车” 之旅:年初开工受假期拖累→2-3 月需求快速恢复→4 月遭遇出口管制冲击→5 月跌入低谷→6 月随中美关系回暖逐步修复。在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,磁材厂始终在市场的浪潮中艰难前行。年初假期使得开工率受限,企业产能无法充分释放,营收增长缓慢。2-3 月需求的迅速反弹曾让磁材厂看到希望,订单量显著增加,生产线满负荷运转。然而,4 月突如其来的出口管制政策如同一记重锤,打乱了企业的生产节奏,海外订单锐减,库存积压严重。5 月更是陷入低谷,企业经营面临巨大压力,部分中小磁材厂甚至出现资金链紧张的情况。直到 6 月,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,市场才逐渐回暖,磁材厂开始缓慢复苏。
当前应对
面对原料成本飙升,磁材厂策略分化但主旋律清晰。部分企业意图借势涨价促进短期订单,这些企业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原料价格上涨是行业普遍现象,通过适度提高产品价格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,同时也能试探市场对价格的接受程度。若市场对涨价反应尚可,便能增加短期收益,为企业后续发展积累资金。而锁定低价原料的长单客户则面临艰难抉择 —— 执行则边际亏损,违约则信誉受损。对于这类客户,磁材厂处于两难境地。如果继续按照长单价格供货,随着原料成本的不断攀升,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亏损;但如果选择违约,不仅会失去客户信任,还可能面临法律纠纷和市场声誉的损害。行业整体共识是 “温和传导、动态谈判”:选择 “小步慢跑” 式提价,分批与下游客户协商成本分担,力争减轻亏损(重要客户可承受轻微亏损)。这种策略旨在避免因大幅涨价而导致客户流失,通过与下游客户的沟通与协商,共同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。对于重要客户,磁材厂愿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短期利润,以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市场格局上,头部大厂依托产能、技术和资金壁垒,持续吸纳增量海外订单,中尾部厂商份额空间被压缩。头部大厂凭借其规模优势,可以在原料采购上获得更优惠的价格,降低成本。先进的技术使得产品质量更具竞争力,能够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。充足的资金保障了企业在研发、生产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,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。相比之下,中尾部厂商由于产能有限,无法承接大规模订单,在原料采购上也缺乏议价能力,成本居高不下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,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,导致市场份额不断被头部大厂蚕食。这反映出,在政策引导上游集中后,磁材行业进入了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深度整合阶段。随着行业整合的推进,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,中尾部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或被淘汰的严峻挑战。
电机厂:成本耐受度高,但价格接受度有界
成本结构影响
永磁体在永磁电机总成本中的占比通常不高(普遍认为低于 10%),这使得头部电机厂反馈 “当前的生产计划尚未受干扰”。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对价格漠不关心。虽然永磁体成本占比相对较低,但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,其成本的微小变动也会对企业的整体利润产生影响。而且,电机厂的利润空间本身较为有限,任何成本的增加都需要谨慎对待。由于镨钕原料在 2011 年历史高点后经历了长期下行趋势(尤其在 2022-2024 年低位企稳),电机厂普遍缺乏 “锁价” 采购的动力(锁价本身也蕴含较大风险)。在过去的低价时期,电机厂习惯了较为稳定的原料价格环境,没有形成锁价采购的意识。而且锁价采购需要对市场价格走势有准确的判断,如果判断失误,可能会导致企业采购成本大幅增加。
采购策略定调
新能源汽车领域车型迭代加速,导致电机技术方案乃至永磁体配方频繁调整。这一特性强化了电机厂 “按订单采购、控制库存风险” 的主流模式。通常在磁材库存消耗殆尽时才进行市场价补货。车型的快速迭代使得电机厂难以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,为了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占用和贬值风险,按订单采购成为了较为稳妥的选择。只有在磁材库存即将耗尽时,才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补货,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。这种采购模式虽然能够有效控制库存风险,但也使得电机厂在面对原料价格波动时较为被动。
关键价格阈值
过往,行业普遍共识是镨钕金属价格在53-55 万元/吨区间易促成成交,价格敏感型客户的底线约为 50 万元 / 吨。在这个价格区间内,电机厂认为采购成本相对合理,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,维持一定的利润空间。
现实挑战
当前镨钕金属市场报价已冲高至 65 万元 / 吨以上(尽管有听闻零星 54.5 万左右的成交),对最下游的电机厂和终端用户而言,涨幅之大、节奏之快远超预期,普遍持抵触态度。据我们了解,终端客户的 “犹豫临界点” 在 61 万元 / 吨附近,超过 60 万元 / 吨需审慎评估,达到 61-62 万元 / 吨则除非紧急订单,否则倾向观望。这清晰地揭示了终端价格反馈的迟滞性。电机厂和终端用户面对如此高的价格,感到难以承受。价格的快速上涨超出了他们的成本预算,使得他们在采购决策上变得谨慎。终端客户在价格达到 61 万元 / 吨左右时,开始对采购持犹豫态度,超过 60 万元 / 吨就需要仔细评估采购的必要性。当价格达到 61-62 万元 / 吨时,除了紧急订单,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观望,等待价格回落。这种价格反馈的迟滞性也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,造成当前稀土上下游相互博弈的局面。
本文受制于篇幅,下篇链接如下:镨钕原料持续走强,终端企业态度如何?(下)【SMM分析】(终端)_磁材评论_稀土行情及市场评论_上海有色网
祝各位看官食用愉快!